? ? ? ?
在生豬產業發展的關鍵節點,政策導向宛如風暴眼,強烈牽動著萬千豬場老板的心弦。回溯至7月23日,農業農村部召開的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會議上,大北農邵根伙博士所提出的“限制單一企業年出欄量3000萬頭”等一系列建議,瞬間在行業內掀起軒然大波,引發了廣泛且熱烈的討論。
在第五屆天蓬論壇期間,深耕畜牧產業三十年的播恩集團董事長鄒新華接受專訪時,鄒董直抒胸臆,明確提出鮮明觀點:“反對規模設限!力挺家庭農場三分天下!”這一主張既契合當前行業“不搞‘一刀切’限制、鼓勵多元主體共生”的發展導向,也精準回應了中小豬場對“生存空間”“發展定位”的關切,為迷茫中的豬場經營者注入信心,更提供了貼合產業實際的發展思路與前行方向。
反對規模設限:讓市場“無形之手”主導產業航向
“我對邵根伙博士滿懷敬意,他波瀾壯闊的創業歷程,催人奮進,深深激勵著我們這一代人。”鄒董在訪談開篇,便誠摯表明自己對邵根伙博士的尊重。不過話鋒一轉,他直言:“但單企規模控制在3000萬頭以下這一觀點,在我看來,存在諸多值得深入探討與商榷之處。”
鄒董持有這一觀點,主要基于兩大核心依據:
其一,市場才是產業發展當之無愧的掌舵者。鄒董進一步闡釋道:“在企業競爭的賽道上,行政力量不應過度干預市場競爭。調控產業結構這一復雜而系統的工程,理應充分借助市場這只‘無形之手’,讓資源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實現最優配置,推動產業健康、持續發展。過度的行政設限,極有可能干擾市場正常的運行節奏,阻礙產業發展的活力與創新。”
其二,強行設限與國家戰略方向背道而馳。“當下,中央正全力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,積極營造自由、公平、有序的競爭環境,旨在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創新活力與發展潛能。而此時若對單一企業規模進行強行限制,無疑是與國家這一宏觀戰略背道而馳,不利于市場要素的自由流動與高效配置,也難以充分釋放企業的發展潛力,無法更好地適應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。”鄒董指出。
力挺家庭農場:“三分天下”格局初顯雛形
“在未來的生豬產業版圖中,必將形成一條龍龍頭企業、專業化養殖公司、家庭農場‘三分天下’的全新格局。這三者并非彼此排斥、你死我活的競爭關系,而是各有千秋,在產業生態鏈中都占據著不可替代的作用,各自發揮著獨特的競爭力!”談及產業未來發展趨勢,鄒董目光堅定,滿懷信心地表示:“未來,一條龍大企業憑借其雄厚的資本實力、完善的產業鏈布局,專業養殖公司依托其精細化、專業化的養殖技術,家庭農場依靠其靈活的經營模式與獨特的成本優勢,三方將在產業舞臺上齊頭并進、各展風采。”
在鄒董眼中,集團場(涵蓋一條龍大企業及部分專業化農場)所展現出的優勢極為顯著,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關鍵維度:
其一,規模經濟優勢盡顯,尤其在供應鏈整合方面獨樹一幟。集團場憑借龐大的養殖規模,在飼料采購、種豬培育、生豬銷售等環節具備強大的議價能力,能夠實現供應鏈各環節的高效協同與優化整合,大幅降低運營成本,提升整體運營效率。
其二,創新優勢突出。集團場每年都會投入巨額資金用于研發,并廣納行業頂尖人才,致力于在品種改良、養殖技術創新、疫病防控等領域持續深耕。這些源源不斷的創新成果,不僅為集團場自身發展注入強勁動力,更是成為推動整個行業技術升級與進步的重要引擎,助力集團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搶占先機、拔得頭籌。
其三,自身業務閉環優勢明顯。從種豬繁育、仔豬培育,到育肥豬養殖,再到生豬屠宰與銷售,集團場構建了一套完整、閉合的產業鏈體系。在這一體系內,各業務環節緊密銜接、相互支撐,既能有效抵御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,又能實現對產品質量的全程把控,確保為市場提供安全、優質的豬肉產品,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。
然而,在集團場諸多耀眼優勢的映襯下,普通規模場、家庭農場的優勢又體現在何處?它們又將憑借何種“法寶”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站穩腳跟、謀求發展?
家庭農場的三大生存利器
鄒董認為家庭場同樣具備三大獨特優勢,足以在市場競爭中與集團場分庭抗禮:
其一,強烈的事業心驅動下的高度責任心。“家庭農場主往往將養豬視為自己畢生奮斗的事業,而非僅僅是一份工作。這種全身心的投入,使得他們對待每一頭豬,都仿佛在養育自己的孩子一般,傾注了無盡的心血與關愛。這種源自內心深處的責任心,是大企業職業經理人所難以企及的。在家庭農場,每一個決策、每一項管理措施,都緊密圍繞著豬群的健康成長與養殖效益的提升,力求做到盡善盡美。”鄒董感慨地說。
其二,天然的低成本優勢。“適度規模的豬場,其產生的豬糞可以通過種養循環的模式直接回田。在這一過程中,豬糞尿得到了高效、環保的消納處理,不僅極大地降低了環保成本,還為農田提供了優質的有機肥料,實現了養殖與種植的良性互動、協同發展。這種綠色、可持續的發展模式,在歐洲的家庭農場已經相當成熟,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借鑒經驗。在國內,越來越多的家庭農場也開始積極探索并踐行這一模式,有效降低了運營成本,提升了市場競爭力。”鄒董介紹道。
其三,敏捷的市場應對能力。“在風云變幻的市場環境中,適度規模的豬場和家庭場宛如靈活矯健的獵豹,具備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快速的應變能力。一旦市場出現波動,它們能夠在短短幾個月內迅速對養殖規模和生產節奏進行精準調整,以適應市場變化,降低經營風險。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集團豬場由于龐大的組織架構和復雜的決策流程,其決策周期往往長達一兩年,在應對市場快速變化時,難免顯得力不從心、反應遲緩。”鄒董分析指出。
通過對比不難發現,對于廣大規模豬場、家庭豬場而言,若想在與集團豬場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,實現生存與發展的雙重目標,進一步提升自身競爭力迫在眉睫。鄒董為大家指明了方向:“我認為,策略性地揚長避短便是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之道。通過精準識別自身優勢與劣勢,充分發揮優勢,巧妙規避劣勢,方能在競爭中搶占先機。具體而言,可通過以下兩大核心舉措加以落地實施。”
家庭農場兩招破解巨頭“圍剿”
鄒董針對集團企業在“供應鏈優勢”和“創新壁壘”方面的顯著優勢,開出了家庭農場極具實戰價值的“藥方”:
其一,聯盟化:凝聚小力量,鑄就大格局。“單個豬場由于采購規模有限,在市場議價中往往處于劣勢地位。然而,當千千萬萬個家庭農場攜手合作,共同組建合作社或者聯盟時,情況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。此時,他們所匯聚而成的強大采購力量,足以與集團企業相抗衡。通過聯盟化運作,家庭農場不僅能夠在飼料、獸藥等物資采購環節獲得更優惠的價格,降低采購成本,還能在技術交流、信息共享、市場銷售等方面實現資源整合與優勢互補,共同提升市場競爭力。”鄒董詳細闡述道。
其二,專業化:深耕細分領域,打造極致高效。“在生豬養殖產業鏈中,每個環節都蘊含著巨大的提升空間和發展潛力。飼料廠專注于研發創新,不斷優化飼料配方,提升飼料品質與轉化率;種豬場聚焦專業育種,培育出更優良的種豬品種,提高繁殖性能與仔豬質量;育肥場則全力做好增重管理,精細化把控養殖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,確保育肥豬健康快速生長。通過這種專業化分工,各個角色或環節各司其職、各展其長,將自身優勢發揮到極致,自然能夠在研發和創新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績。實踐證明,這種專業化分工模式所帶來的進步與成效,絲毫不遜色于一條龍企業。以國內某家大型集團豬場為例,其業務涵蓋自繁自養和仔豬代養育肥兩大板塊。經過多年運營數據對比分析發現,仔豬代養育肥模式在成本控制方面表現更為出色,成本更低。這一案例有力地證明了專業化分工能夠顯著提高養豬效率,為家庭農場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向。通過產業上下游聯盟與專業分工的深度融合,家庭農場完全有能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與一條龍企業一較高下,開拓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廣闊天地。”鄒董以詳實的案例為依據,深入淺出地進行解讀。
尊重市場,自有答案
采訪臨近尾聲,鄒董再次鄭重重申自己的觀點:“將集團出欄規模控制在3000萬頭上限,這一做法不僅難以充分激發企業的積極主動性與創新活力,更嚴重違背了市場運行的客觀規律。我們應當尊重市場,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,通過自由、公平的市場競爭,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與升級。與此同時,廣大規模豬場、家庭農場應堅定信心,充分挖掘并發揮自身獨特優勢,巧妙借助外部供應鏈和研發創新資源,實現優勢互補。如此一來,家庭農場在養豬業這片充滿挑戰與機遇的廣闊天地中,必將大有可為,書寫屬于自己的輝煌篇章!”
在生豬產業發展的洶涌浪潮中,鄒新華董事長“三分天下,反對設限!”的觀點,為行業健康發展指引了新方向。我們有理由相信,在市場機制的調節與各方共同努力下,生豬產業必將迎來更加繁榮、美好的明天!